杂交瘤测序 杂交瘤测序
抗体发现

杂交瘤测序

  • 性价比高
  • 100%保证序列正确
  • 一周交付

概述

杂交瘤技术通过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批量生产,彻底改变了抗体药物发现的领域。杂交瘤细胞系是通过将产生抗体的B细胞与永生化骨髓瘤细胞融合而创建的,从而产生能够产生特定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然而,这些细胞系存在某些局限性,包括污染风险、产量低和储存空间限制。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杂交瘤测序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应运而生,它不仅克服了这些缺点,还防止了杂交瘤细胞系的丢失。


杂交瘤测序是对从您的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的可变重链(VH)和可变轻链(VL)区域进行测序的过程。一旦序列得到确认,您可以通过哺乳动物细胞(如HEK/CHO)通过重组表达方式快速生产候选抗体。此外,测序杂交瘤细胞使我们能够生产人源化抗体,以及验证杂交瘤细胞系。

杂交瘤测序 Overview

拥有完整的杂交瘤抗体序列对于药物的开发极具实用价值:

  • 专利申请:区分您的抗体与其他抗体,并持有您独特可变域的知识产权。
  • 重组抗体表达:您可以开发用于治疗或研究的重组抗体,并将您的抗体转换为不同的同种型和格式,或在不同的系统中表达它们。
  • 抗体工程:通过人源化和亲和力成熟进一步优化,可以使用VH和VL序列进行。
  • 保证:如果您的杂交瘤细胞系因污染、不当处理或冷冻设备故障而丢失,您仍然可以通过杂交瘤序列生产重组抗体。
杂交瘤测序 Overview

百英生物提供高质量的杂交瘤测序服务,用于从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的全长测序。一旦序列得到确认,重组抗体可以在1~2周内快速表达和纯化。

服务亮点

性价比高

  • 使用5’ACE来扩增RNA,我们在收到您的杂交瘤细胞系一周后交付测序结果
  • 方法可靠简单,且允许下游序列操作和表达载体的构建

100%保证序列正确

  • 100%保证序列正确
  • 每个序列与至少5个独立的克隆进行交叉验证
  • 杂交瘤细胞系验证及抗体优化

一周交付

  • 我们在接受杂交瘤细胞系后1周内提供测序结果
  • 测序的区域:VH、VL或完整抗体序列
  • 提供从发现,测序和优化的一站式杂交瘤测序服务

服务流程

杂交瘤细胞
RNA提取
逆转录
PCR扩增
基因克隆至载体
DNA测序
测序数据分析
抗体表达(可选)

杂交瘤测序
服务详情

服务步骤 服务详情 周期 交付物
杂交瘤测序
  • 全长测序
1周
  • 最终序列报告,带有CDR注释
  • 序列数据
  • 包含抗体编码序列的测序质粒
重组抗体生产(可选)
  • 不同表达规模和多种纯化方法
2周
  • 纯化抗体(SDS-PAGE>95%,内毒素水平<1EU/mg,包括SEC-HPLC检测)
"科学的好奇心驱使着我,杂交瘤测序使我创造更多价值,不断进步。我们正在靶向治疗和个性化医疗的新时代道路上不断前行。"
Wenyan Chen
陈文艳
杂交瘤测序团队

FAQs

  • 杂交瘤测序过程基于什么?

    在百英生物,我们使用快速cDNA末端扩增(RACE)技术来扩增您的抗体的全长轻链和重链核糖核酸序列。基于PCR技术,5’ RACE可以从5'端扩增cDNA产物,并且独立于V区域内的变化。1

  • 为什么杂交瘤测序技术对于抗体开发很重要?

    交瘤能够产生具有高特异性和一致性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测序技术可以提供抗体的确切基因序列,便于进行抗体的进一步工程化改造。同时,通过测序还可以验证所选择的杂交瘤细胞是否确实产生了预期的抗体,从而确保后续开发的准确性和效率,在临床应用中实现抗体的快速定制和优化。此外,杂交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培养并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优势使得其广泛应用于抗体生产和研究。2

  • 杂交瘤测序能否测定关于抗体亲和力和潜在治疗应用的信息?

    杂交瘤测序可以提供有关抗体亲和力的信息,但它本身并不直接反应抗体的潜在治疗应用。杂交瘤测序技术主要用于确定抗体的基因序列,通过分析抗体的序列,研究人员可以预测其与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即亲和力。然而,确定一个抗体是否具有治疗潜力还需要进行额外的实验,如功能性测试、体内外活性评估以及安全性评价等。 因此,虽然杂交瘤测序是抗体发现和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它只是评估抗体潜在治疗应用的一部分。其他因素,如抗体的稳定性、免疫原性、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也是决定其治疗潜力的关键因素。3

参考文献

  • Ruberti, F., Cattaneo, A., & Bradbury, A. (1994). The use of the RACE method to clone hybridoma cDNA when V region primers fail.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173(1), 33-39. https://doi.org/10.1016/0022-1759(94)90280-1
  • Pornnoppadol, G., Zhang, B., Desai, A. A., Berardi, A., Remmer, H. A., Tessier, P. M., & Greineder, C. F. (2021). A hybridoma-derived monoclonal antibody with high homology to the aberrant myeloma light chain. PLOS ONE, 16(10), e025255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52558
  • Zaroff, S. and Tan, G. (2019). Hybridoma technology: The preferred method for monoclonal antibody generation for in vivo applications. BioTechniques, 67(3), 90–92. https://doi.org/10.2144/btn-2019-0054

服务和产品